各相关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展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成效,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选拔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省赛参赛项目,现定于2025年3月至5月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以下简称“校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组织机构
大赛由教务处、研究生院主办,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科研管理处协办,化学化工学院承办。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由副校长冯飞龙担任主任,王参军、张光南、冯森、郭理想、周喜华、王晓玲、兰佳、胡登卫、王宏江、王冬梅、冯海涛、肖健、董燕为成员,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组委会下设大赛办公室,大赛办公室地点设在化学化工学院(高新校区明理楼247室),负责竞赛的报名、组织、选拔等具体工作。
三、总体安排
大赛分为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各赛道参赛项目类型和要求参考《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见附件1),产业命题赛道和国际赛道报名另行通知。
通过院级初赛、校级复赛、校级决赛确定入围省赛项目若干(入围名额待省级分配)。
四、大赛内容
大赛将分为高教主赛道(含国际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产业命题赛道等。国际参赛项目通过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官网进行报名(网址:www.pilcchina.org),符合国际赛道的参赛队伍可直接报名,校赛不单独设立国际赛道,具体安排及报名时间另行通知。
1.高教主赛道:
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结合项目类型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四新”“人工智能+”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项目发展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创业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工智能+”设置参赛项目类型,具体分为以下四组:
(1)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前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本科生创业组、研究生创业组: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前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或为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即2020年之后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学历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高教主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2.红旅赛道
红旅赛道主要目标为不断拓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时代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厚植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大地,用创新实践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时效性和可持续性。参赛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项目报名时,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以下三组:
(1)公益组: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学生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产业命题赛道
产业命题赛道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产业急需,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校企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推动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产业命题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跨校组建、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本专科毕业生、研究生);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5年8月15前正式入职)。
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命题企业将对命题对策进行契合度审核评价。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所有参赛材料和现场答辩原则上使用中文或英文。
五、项目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我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往届省赛获奖项目无明显进展的不予推荐。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及以后出生)。
(五)各学院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荣誉奖项等方面。
六、赛程安排
(一)院级初赛(4月13日前)
1.各学院动员本学院在校生和符合条件的毕业校友,根据以往学科竞赛获奖成果、“挑战杯”、“创青春”竞赛、大学生科技立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他创新创业大赛等,进行资源整合,培育参赛项目,组建项目团队,广泛动员学生报名参赛。同时挖掘本单位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特别是学生参与的产学研项目,学科竞赛成果等),动员教师指导学生培育参赛项目,选择参赛组别。
2.各二级学院院赛项目指标分配数见附件2,报名项目数量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年度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校赛推荐项目数量基础名额不超过院赛项目30%。
3.届时所有院赛项目及校赛推荐项目团队必须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网址:https://cy.ncss.cn)进行参赛报名,在“资料下载”板块可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系统开放时间预计2025年4-5月,具体另行通知)。
(二)校级比赛(4月25日前)
1.校级复赛(4月14日—4月18日):书面评审。校赛组委会组织专家通过查看参赛项目书面资料,择优选拔进入校级决赛。
2.校级决赛(4月19日—4月25日)。决赛采用路演答辩的方式,评委审阅项目计划书和PPT、1分钟展示视频及其他佐证材料,项目团队进行答辩和评委提问。每个团队需提交答辩PPT以及1分钟的视频(视频请选择avi,wmv,rmvb,rm,flash,mp4格式,大小不超过500M),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三)备战省赛、国赛(5—7月)
1.校赛组委会根据我校参加省赛的分配名额,综合校赛情况,择优推荐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的候选项目。
2.校赛组委会办公室协同相关学院和部门,对入围省赛的候选项目进行强化训练,做好信息跟踪、技术支持,全力备战省赛、国赛。
七、竞赛奖项及奖励
竞赛奖项设置:按照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产业赛道设置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设置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单位奖。
1.参赛学生
校级比赛颁发证书并给予现金奖励,特等奖项目给予2000元/项奖励,一等奖项目给予1000元/项奖励,二等奖项目给予500元/项奖励,三等奖给予200元/项奖励。
2.指导教师
在职称评审办法中,指导中国国际创新大赛获奖项目进行双倍计分;在我校“横渠学者培育支持计划”实施办法中,指导项目获得国家级金/银/铜,分别计分8/5/3;指导项目获得省级金/银/铜,分别计分1.5/0.8/0.3。
3.二级学院
按照参赛数量(项目数量以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上报名统计为准)和项目质量,评选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个人。各二级学院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学院教学工作考核。
八、竞赛工作要求
1.积极宣传,广泛动员。各学院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面向学生和教师解读文件精神,重点组织已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和在校生参加创业组比赛,组织参加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参赛,支持学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混合组队参赛;支持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命题赛道,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学院要成立由院长牵头、学院相关负责人和竞赛项目指导教师组成的竞赛工作组,认真研究制订工作方案,确保参赛项目数量和质量,做好竞赛参赛工作,加强经费和制度保障,切实为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参加竞赛提供较好的条件支持。
3.加强指导,注重实效。此项竞赛历时较长,时间节点较多,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对参赛项目团队各环节的指导工作,力争通过创新大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工作机制,深入挖掘我校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中的创新创业优秀典型,发挥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九、材料报送
各学院(团队)按照分配的校赛参赛名额推荐项目参加校级比赛,并将《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推荐项目汇总表》(详见附件3),《项目(商业)计划书》(模版见附件4)、PPT和支撑材料(创业组参赛团队还需提交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专利、软著、政府批文、鉴定材料等其他佐证材料电子版,按照推荐顺序,以推荐顺序—项目名称—材料类别命名)以学院(团队)为单位收齐后,于4月14日前报送竞赛组委会办公室,电子版发组委会邮箱。
以上时间节点按往年工作经验进行安排,如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通知有变化,需以最新通知为准,将另行通知。
联系人:马琳 李建鹏
联系电话:0917-3566589
办公地点:化学化工学院(高新校区明理楼247室)
电子邮箱:bwlcxds2025@163.com
QQ群:490155734
附件:
1.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
2.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参赛项目数量分配表
3.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项目汇总表
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商业(项目)计划书模版
教务处 研究生院 化学化工学院
202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