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实践教学 / 教育实习 / 正文

烛光映初心,童心筑梦行——宝鸡文理学院2025年教育实习纪实

发布时间: 2025-06-26      点击量: 
刘育杉(外国语学院2022级实习生)

序章:初遇宝鸡实验小学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宝鸡实验小学朱红色的教学楼上时,整个校园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第一次以实习教师的身份踏入这所享有盛誉的学校。校门口“做最好的自己”六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所学校的教育追求。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条被师生们亲切称为“诗韵长廊”的林荫道,两侧的梧桐树下,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刻有古诗词的景观石。每天清晨,总能看到值日生们一边打扫落叶,一边轻声诵读石上的诗句。这种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一草一木的匠心设计,让我对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

 

第一章:公开课里的教育智慧

在宝鸡实验小学的实习生活中,最令我受益匪浅的莫过于每两周一次的公开课教研活动。这种被老师们称为“磨课”的教研传统,已经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保障。

记得第一次参加英语组的公开课活动时,我惊讶地发现整个流程如此严谨而充满学术气息。活动前一周,执教老师会将教案发到教研组群供大家研讨;正式上课时,教室后排坐满了前来观摩的教师,每个人都专注地记录着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课后研讨更是精彩纷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从学生反馈的观察到教学效果的评估,每一个环节都经过深入剖析。

我特别难忘李老师执教的那节《分数的初步认识》。她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概念,而是从孩子们熟悉的披萨分切入手,通过精心设计的学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分数的意义。评课时,老师们就“如何把握直观操作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度”展开了热烈讨论,这种对教学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教育专业精神。

作为实习生,我们也有幸参与到磨课过程中。从最初的怯于发言,到后来能提出建设性意见;从单纯记录教学流程,到学会分析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这个过程让我们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张主任常说:“好课是磨出来的,好老师也是磨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真谛。




                             

 

 

 

第二章:动静之间的教育艺术

宝鸡实验小学的教育智慧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所学校对“劳逸结合”的深刻理解,让我对素质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每天下午放学时分,是校园最富诗意的时刻。各班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向校门。令人惊叹的是,他们不是简单地列队行走,而是齐声背诵着古诗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校园上空,古典诗词的韵律与孩子们轻快的脚步完美融合,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教育图景。这种日积月累的经典浸润,比任何突击式的背诵都更有效果。

操场东南角的那块电子投射屏,则是学校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典范。课间时分,这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通过体感交互技术,学生们可以在“古诗接龙”游戏中一边运动一边巩固诗词积累;在“数学大冒险”中通过肢体动作完成算术挑战;在“英语单词秀”里用舞蹈动作拼写单词。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又锻炼了身体。

前不久举办的春季三跳运动会,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幕式上,各年级用创意表演诠释传统文化:一年级小朋友扮成小书童吟诵《三字经》;三年级学生用舞蹈演绎“二十四节气”;五年级则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诗词大会”情景剧。在比赛项目中,除了传统田径项目外,还有“成语接力”“数学谜题闯关”等特色项目,真正实现了“五育融合”。看着孩子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绽放笑容,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让教育回归生活”。

 

第三章:童心世界里的教育真谛

在三年级二班的跟班实习,是我收获最多、感悟最深的经历。这群八九岁的孩子,用他们纯真的心灵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真谛的大门。

实习期间最宝贵的收获,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雏形”。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我尝试将TPR(全身反应法)与情境教学相结合。教授《At the zoo》单元时,我设计了一套“动物指令操”:当我说“Look at the tall giraffe”时,学生们要踮脚模仿长颈鹿;听到“the fat elephant”则要做出笨重行走的样子。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单词记忆变成了欢乐的集体游戏。

 

第四章:成长路上的自我觉醒

这几个月的实习生活,见证了我从青涩学生到准教师的蜕变历程。这个过程充满挑战,却也收获满满。

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紧张至今记忆犹新。虽然已经反复演练过教案,但面对四十多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的手心还是沁出了汗水,声音也不自觉地发抖。是孩子们鼓励的眼神,让我慢慢找回了自信。课后,指导老师董老师的点评既中肯又温暖:“不要追求完美无缺的表演,要做真实可信的引导者。”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开始把注意力从“教得怎么样”转向“学生学得怎么样”。

在参与“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研讨时,老师们的专业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他们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量,而是深入研究如何设计出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思维的“精品作业”。语文组的“阅读存折”、数学组的“生活问题解决卡”、英语组的“情景对话录音”等创新形式,展现了教师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通过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教育应该像阳光,平等地温暖每个生命;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像大地,包容所有成长的姿态。这种教育哲学的萌芽,将指引我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不断求索。

 

结语: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夕阳西下,我站在宝鸡实验小学的校门口回望,教学楼里还有老师在加班备课,操场上还有学生在训练,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这一幕让我想起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段实习经历,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教育殿堂的大门。在这里,我见证了教育理想的落地生根,感受到了教育艺术的精妙绝伦,体会到了教育情怀的温暖力量。那些公开课上的思维碰撞,那些操场上的欢声笑语,那些课堂里的智慧火花,都将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已找到方向——像宝鸡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那样,用专业成就教育,用爱心滋养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教育人生。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在宝鸡实验小学的每一天,我都在寻找答案。而现在,答案渐渐清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愿永远做那个摇动树木、推动云朵、唤醒灵魂的人,在教育的田野上,播撒希望,收获成长。实习学校:宝鸡实验小学  带队教师:吕博 审核:吕博、李玲芳

 


上一条:师道如兰,实习闻其香——宝鸡文理学院2025年教育实习纪实

下一条:春天的教育札记——宝鸡文理学院2025年教育实习纪实

关闭